目录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陕西师范大学第八周本科线上教学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2020-04-14 浏览量:

4月12日,我校第八周本科线上教学工作已顺利结束,全校本科线上教学工作稳步有序推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助力线上教学,教学秘书默默付出做好后勤保障。现将本周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线教学有序推进

1.课程在线开课情况保持相对稳定

按照教学计划,本周应开课程1117门(2145门次),实际线上开课2091门次,开课率97.5%。其中公共必修课应开482门次,实开482门次,开课率100%;专业必修课应开1195门次,实开1167门次,开课率97.7%;专业选修课应开370门次,实开352门次,开课率95.1%;通识教育选修课应开98门次,实开90门次,开课率91.8%。开课涉及开课单位25个(包括20个学院,党委学工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武装部、图书馆等)。按教学计划授课教师应有1286人,实际在线授课教师1274人,教师授课率达99.1%;本周按教学计划上课学生应到160880人次,实际上课学生160360人次,学生上课率达99.7%。

2.课程在线教学平台运行平稳顺利

依托善思学堂(BlackboardLearn+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课程507门次。每门课程平均访问量1416人次。其中本周学生人均访问量排名第一的课程为外国语学院外籍教师Iris负责的“英语阅读与写作(一)”,学生人均访问量达141.3次(本周生均访问量前十的课程基本信息见附表)。在利用善思学堂开展师生互动方面来看,发帖量最高的课程为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李贵安老师负责的“物理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发帖量达1600次,其中学生发帖量为1407次;教师发布作业次数最高的课程为体育学院王超负责的“学科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发布作业次数为3次,学生提交作业1072个;教师发布测试次数最高的课程为外国语学院外教Iris负责的“英语阅读与写作(一)”,发布测试次数为15次,学生提交测试767个。

同时,本周有13位教师的14门课程,通过善思学堂使用Classin在线教室开展在线直播教学课堂27节次,参与学生2413人次。

依托超星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课程525门次课程,其中自建课程运行373门次,其中活跃课程302门次,新建课程7门次。共有337位教师在线上开展教学,上线学生一共11764人,平台访问量6885400人次。本周运行班级721个,教师一共在线上发布了签到、问答、选人等576个课堂活动,发起课堂讨论128个,发布课后作业53个,教师在线上批阅作业2394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10144人次,参与课堂讨论9726人次,完成作业1889人次。

依托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网、积学堂、雨课堂等平台开展在线教学情况保持基本稳定。

二、教学过程督导保障有力

学校依托由教务处、学生处、各学院、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学生信息员组成的联合督查组,在教务处、学生处的统筹安排下,通过各学院主管领导、校院督导深入课堂听课,学生信息员对本课堂教学情况的实时记载,开展线上课程教学情况全时段、全方位的动态督查,定期收集和汇总督查组的教学督查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向相关学院和部门反馈,促进其改进和提升。

从本周督导情况来看,本周在线教学工作整体顺利平稳,未发现有教师教学上课迟到、提前下课、让他人代课、随意调课等违反教学纪律的现象发生,各大教学平台运行基本平稳顺利,各门课程线上教学平稳顺利进行。

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具有特殊性,督导重点关注了其线上教学开展情况。课程线上教学情况整体顺利,任课教师分别采用善思学堂(Bb平台)、超星、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微信群、钉钉等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工作。部分青年教师进行直播授课,但受到教学内容限制,大部分老师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教学,课上解决学生的疑问,检查作业情况。但基于课程特点,本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难点:一是学生的线下学习锻炼情况教师不能全程监督,本课程更需要学生加强线下自学和练习;二是不同项目之间的教学存在差距,部分教学项目无法按照原教学计划进度、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羽毛球、网球、排球等等)等。结合此类问题,教学团队能够积极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选择体能训练内容指导学生锻炼身体提高体能及身体素质。同时建议大学体育课程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过程性评价,加大身体素质、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占分比例。

三、不同学科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助力在线教学高效开展

我校依托已建设的国家级及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开展线上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在线实验学习指导和操作培训,打破了传统实验课程线下授课的局限性,推进了疫情期间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1.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助力教育学院线上教学

教育学院依据学科特点,积极筹备线上教学,利用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结合现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行线上实验教学环节,为学院师生提供了针对性的在线实验学习指导与操作培训,有效弥补了线上教学的实践短板,真正把“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工作落实、落细。

目前教育学院已建设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http://www.ilab-x.com/)对外开放。

《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识别与综合防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http://www.ilab-x.com/details?id=2617)为国家级项目。该项目由“以案说法”、“角色扮演”和“虚拟考核”三大模块组成,构建了“一故事四场景”的实验教学流程。学生既可以直观地通过动画方式来识别校园欺凌的内涵、特征、发生机制与综合防治,同时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地方式来体悟校园欺凌事件中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内心世界,最终实现校园欺凌特征识别、发生机制、演化过程及综合防治等试验内容的系统掌握。

《陕甘宁边区学校劳动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http://www.ilab-x.com/details/v5?id=3891&isView=true)为省级项目。该项目是依据“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相结合”的原理,通过学校课程教学、劳动活动和课程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劳动有效结合的一个半开放型实验教学平台。要求参与实验的学生在线下查阅规定的边区教育史料,总结并提炼出核心概念及其关键词,利用实验平台进行教学互动,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过程中,强化对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的正确认识。

此次疫情期间,教育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访问量不断增长,课程教师通过平台数据实时监测学生实验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问题反馈,学生们均反应这种在沉浸式虚拟仿真环境下进行的教育学实验操作与训练,使得实验学习更富有自主性和趣味性,学习效果更好。未来,教育学院将继续进行学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探索在线实验、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2.体育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推进专业体育教育

体育学院一直高度重视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金课的建设,以及学生课程在线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团队自2018年就启动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研发工作,自主研发的“下肢肌力量训练设计与运动生物学监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软件”,2019年获得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目前已经上传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验空间。

针对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正常教学工作的影响,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按照“延迟开学,按时教学”的总体要求,“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该教学软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线上授课打破线下局限,推进了疫情期间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下肢肌力量训练设计与运动生物学监控目前已经进入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验空间,24小时全开放免费登录学习浏览:http://www.ilab-x.com/details/v5?id=3874&isView=true

本项目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到肌肉力量训练设计与运动生物学监控实验教学中,通过模拟运动系统解剖、骨骼肌收缩原理和肌电检测、乳酸和肌酸激酶作用机理及肌肉拉伤等虚拟实验场景和动画,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破解实验教学难题,创建虚拟实验教学体系,实现“微观机理可视化,人体标本动态化、多门课程综合化、理论与应用一体化”。

特殊时期,学院师生体验着隔屏教与学,师生们从生疏,困惑到适应、成熟,对于师生彼此都是成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定期召开视屏会议,互相借鉴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通力合作,共同备课。

课后学生反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给了他们不一样的感觉,下肢肌力量训练设计比较完备,方便自学,虚拟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反而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7级体育教育(创新实验班)的陆子骏同学很喜欢这种“虚拟仿真实验”的方式,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自己充分消化相关理论知识,他表示,“这个实验可以反复做,上课没有完全理解的内容,可以从虚拟仿真实验中更直观的学习,时刻补充自己的不足,知识学得更扎实了。”

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2018级体育教育(创新实验班)的司继银同学在疫情期间学习了这门课并向自己的同学推荐,感觉“枯燥复杂的下肢肌训练设计与运动生物学还可以这么玩,涨姿式了!大赞!”并且期望通过学习提高下肢肌训练设计与运动生物学理论和实践水平。

2019级运动训练三班班长杨楚洁同学觉得这种上课方式更容易让大多数同学接受,动手的同时也将理论知识理解强化。杨楚洁表示,“身为班长,我也在观察同学们对下肢肌力量训练设计与运动生物学监控虚拟仿真实验的态度,很多人觉得这个项目很实用,很有意义。”

通过以上同学的反馈情况可以看出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疫情期间的独特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又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效果甚至要比线下课程的效果还要明显。这也表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理论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四、体育学院王棣老师助力体育教学公益活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的网络实践课程,陕西省首届课堂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棣老师和他的陕西省一流课程、师大金课教学团队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丰富的教学手段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运动体验。王老师和康杰老师、陈丽霞老师、高立权老师、羿翠霞老师、刘阳老师、宁科老师、武超老师、施琳老师一道发挥学科优势,认真筹划起疫情期间的体育教学公益活动,向社会公众和全校师生提供科普教育、前沿拓展、示范教学等体育专业知识普及,在陕西师范大学运动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陕西师范大学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先后策划刊发《宅在家不如动起来、增强免疫做陕star小健将》、《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八段锦陕star版全解》、《居家儿童在家锻炼指南》、《抗击疫情、宅在家的亲子运动指南》、《科学用眼、缓解实力运动指南》、《体能训练系列课程-动作模式、热身、放松》等二十余篇微信文章,被新华网报道后,百度、今日头条、新浪、搜狐、网易等多家媒体先后转发,其中新华社客户端累计阅读量超过100万人次,总阅读量突破200万人次。其中《亲子运动系列课程》在线教学课程已被阿里巴巴旗下的中国最大的体育经济基础平台——阿里体育公益平台选用,目前已推出6集,还将陆续推出体能训练、老年人居家运动、缓解肩颈腰疼痛等系列课程。

在体育学院积极传播的科学锻炼,受益终身的教学目标引导下,身为教师,王老师积极改革,将运动训练与抗“疫”结合,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体育线上教学,为抗“疫”贡献师大人的一份力量。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长安街620号      电话:029-85310332     

Copyright©2018 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