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我校第十三周本科线上教学工作已顺利结束,全校本科线上教学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优秀典型案例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现将本周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线教学有序推进
1.课程在线开课情况保持相对稳定
按照教学计划,本周应开课程1173门(2280门次),实际线上开课2231门次,开课率97.9%。其中公共必修课应开511门次,实开511门次,开课率100%;专业必修课应开1274门次,实开1252门次,开课率98.3%;专业选修课应开401门次,实开379门次,开课率94.5%;通识教育选修课应开94门次,实开89门次,开课率94.7%。开课涉及开课单位25个(包括20个学院,党委学工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就业指导中心、武装部、图书馆等)。按教学计划授课教师应有1303人,实际在线授课教师1298人,教师授课率达99.6%;本周按教学计划上课学生应到166368人次,实际上课学生165857人次,学生上课率达99.7%。

2.课程在线教学平台运行平稳顺利
依托陕西省MOOC中心陕西师大分中心善思学堂(陕西师大本科课程平台)(以下简称“陕西师大善思学堂”)开展在线教学课程500门次。每门课程平均访问量1215人次。其中本周学生人均访问量排名第一的课程为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户清丽老师负责(本周上课教师李小妹老师)的“地理学科教学导论”,学生人均访问量达123.4次(本周生均访问量前十的课程基本信息见附表)。在利用陕西师大善思学堂开展师生互动方面来看,本周生均发帖量最高的课程为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陈林老师负责的“地球概论”,生均发帖量4.4次;本周生均提交作业数最高的课程为外国语学院郭张娜老师负责的“综合英语(二)”,生均提交作业数4个;本周生均提交测试数最高的课程为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郭芳侠老师负责的“电动力学”,生均提交测试数1.9个。

同时,本周有14位教师的16门课程,通过陕西师大善思学堂使用Classin在线教室开展在线直播教学课堂32节次,参与学生2754人次。
依托超星平台开展在线教学课程533门,其中自建课程运行401门,其中活跃课程371门。共有388位教师在线上开展教学,上线学生一共13630人,平台访问量6941293人次;本周运行班级771个,教师一共在线上发布了签到、问答、选人等11036个课堂活动,师生讨论7794个;教师发起讨论60个,发布课后作业53个,教师在线上批阅作业904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10887人次,参与课堂讨论7734人次,完成作业795人次。

依托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网、积学堂、雨课堂等平台开展在线教学情况保持基本稳定。
二、教学过程督导保障有力
从整体教学督导情况来看,本周在线教学工作整体顺利平稳,各大教学平台运行基本平稳,各门课程线上教学顺利开展,但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根据教学督导反馈,本周外国语学院进行本科论文线上答辩。学院高度重视,全员参与,301名学生、80名左右的教师被分成25组利用两个下午进行了答辩,学院从上到下精心组织,注重细节,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完成;在技术层面运用钉钉平台进行线上答辩,音频、视频传输质量有保障,没有出现掉线卡顿等意外情况,能够按照要求全程录像,确保答辩工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答辩环节完整、安排有序,报告人陈述、评委发表质询意见、报告人回答问题,双方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讨论。
根据术科督导反馈的情况,田径教研室相关课程线上教学开展一切正常,不过临近期末后续考核可能存在问题,主要是田径跑、跳、投的技术测试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无法保障测试的有效性。针对此问题建议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核考查标准的微调,或者技术测试是否可以整体按照缓考处理,等学生集体返校后统一进行测试。此外,有信息员反馈个别课程缺少系统性的学习资料,不方便课后复习和知识梳理,建议老师将整理好的课程资料上传班级群或教学平台;还有个别课程时间调整次数频繁,导致学生可能会错过课程,建议老师尽量固定课程时间,若调整课程时间及时提醒班级同学。
三、充分发挥《比较公共行政》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创新举办“国家治理现代化政策研习·云分享会”
2020年5月14日上午,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比较公共行政》课程“国家治理现代化政策研习·云分享会”成功举办。《比较公共行政》课程是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全院专业拓展课程群的特色课程,由政治学系郑家昊副教授团队负责讲授。此次“云分享会”是疫情防控期间《比较公共行政》课程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创新尝试,旨在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深入学习领会国家治理重要文献精神,深刻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自觉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托的教学平台为腾讯会议和blackboard。来自全院哲学、社会学、行政管理等学科专业20余名同学参与了研讨分享,活动由课程负责人郑家昊主持。

【精心谋划,认真筹备,确保云分享会顺利举行】
会议伊始,郑家昊对此次研讨活动的准备情况及开展计划做出说明。“云分享会”是疫情防控期间《比较公共行政》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行动,旨在提升大家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系列国家治理现代化纲领性文献的全面科学认知,在比较的视阈下去用心体会中国独有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为此,主讲教师提前一周在课堂上做出部署,在课程微信群和blackboard平台发布通知,并在blackboard平台“课程思政”专区共享阅读文献和讨论版块开辟端口供学生提交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学习体会。



【科学组织,深度研讨,取得重要云分享会成果】
云分享会的实施环节包括:每人主题演讲3分钟,研讨提问和教师答疑点评三个环节。主题演讲阶段,参会同学结合自己阅读的文献,紧扣“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议题阐发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数据统计,6位同学分享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7位同学分享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的学习体会,3位同学分享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学习体会,4位同学围绕时政热点和全部三篇文献的学习谈了感想,3位同学提交了书面发言材料。在提问和答疑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交流,郑家昊老师围绕同学们的发言,逐一做出了点评并对疑问进行了解答。


本次云分享会共收到学习心得20余篇,整项分享活动持续了近2个半小时,是一场爱国主义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的重要尝试。同学们普遍感受到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立志要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踏实学习。
在未来的课程教学中,《比较公共行政》课程小组将会依据《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提出的“思政育人”要求,不但寻求课程改革与创新,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在线教学典型案例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我校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与尝试优化线上教学方案,典型案例助力教学模式从“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融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升级。
1.体育学院康喜来老师——细致了解学生运动专项,针对性讲解运动训练学
课程名称:《运动训练学》
【个人简介】
康喜来,副教授,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国家级田径裁判,2008年8月和9月,分别担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第13届残疾人奥运会田径国内技术官员。2010年至2017年担任体育学院副院长。现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裁判委会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运动训练分会委员;陕西省田径协会裁判委员会委员。

【提前测试在线授课平台,针对性设计教学方式】
受疫情影响,本学期的课程均采用线上教学的形式,这基本上算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康老师在开课前结合各个教学软件的稳定性、网络情况,并且考虑到学生学习设备的不同,最后采用了腾讯课堂直播课+Blackboard课件阅读和提交作业的上课形式。正式上课之前,康老师还细心的为大家准备了一次教学演示和对平台操作的试讲课,课程中康老师风趣幽默的进行了自我介绍,并对同学们关于《运动训练学》课程产生的相关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答。


【严谨的教学态度,细致的作业批阅】
康喜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会结合PPT进行详细的课程内容讲解,同时会打开摄像头让大家能看到他,这样让同学们更有上课的氛围,更能融入课堂。在上课的时候,康喜来老师会经常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以确保同学们对于略有生涩的课程能够理解透彻。此外,康老师通过微信群接龙的形式,充分了解每一位同学的专项,为了能够在后面的课程中让同学们更好的融会贯通。
康喜来老师授课突出重点、内容详细、条理清晰、细致入微。他对深奥的知识解释的通俗易懂,并且往往在给出正确答案之前,会让同学们自己进行思考,会结合每位同学的专项进行举例说明,引导同学们自己找到正确答案,这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与运动训练学的学习热情。康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还体现在每一次线上作业的批阅中,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老师对于作业细致的评论和讲解,这使同学们能迅速的知道自己的作业有什么不对的,需要如何去改正,也让同学们对学习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进行线上教学的同时,康老师担心运动训练的同学们体能会大幅度下降,导致返校后专项课成绩随之下降,专门从网上下载了能在家中练习的体能训练方法,作为同学们的课后作业。





【与学生交心,赢得广泛好评】
康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细致清晰的教学风格,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下面摘选几位同学的评价。
2018级阎奕霖:老师讲课突出重点,内容详细,条理清晰,细致入微。对深奥的知识解释的通俗易懂,并且见解独到深入,学识渊博。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运动训练学的学习热情。
2018级秦宏扬:老师和蔼可亲、风趣幽默、授课言简意赅,让我对运动训练学的课程内容理解透彻的同时上课再也不会走神了。
2018级丁嘉宁:老师对待教学认真负责,授课有条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举例让我更能理解课程知识。
通过上述同学们的反馈,能看出康喜来老师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他兢兢业业的为每一位同学传授知识,并没有因为线上教学而懈怠。康老师的课程结合了直播课与线下自学的形式,让同学们不会因为看手机或电脑之间长了疲倦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也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音乐学院赵慧芳老师——全方位讲授理论知识,视频指导学生演唱与演奏
课程名称:《西安鼓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
流传于西安市及周围郊县的古老乐种“西安鼓乐”,于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再获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乐谱谱字符号和乐曲的结构形式等方面都可看到唐宋音乐的痕迹,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在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具有重要价值。
音乐学院于2016年9月开设《西安鼓乐》课程,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终南鼓乐社”,先后举办三场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将西安鼓乐在高校的平台中进行推广,亦是我们对这一民族民间瑰宝的保护、传承和推广的方式。
【结合课程特殊性和平台优势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
本课程教学依托腾讯课堂和钉钉平台的双结合,由于西安鼓乐课程的特殊性需要线上了解西安鼓乐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在线下进行西安鼓乐乐谱的演唱和演奏,因此我采用腾讯课堂进行线上讲解理论并采用钉钉、微信回课的形式对学生的演奏和演唱进行检查和交流。结合各平台的优势进行教学,使学生更能深入的学习这门课程。

【针对课程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1)在运用腾讯课堂时主要讲解西安鼓乐的基础理论《西安鼓乐的乐器》、《西安鼓乐的鼓扎子》、《西安鼓乐的乐谱》、《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等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鼓乐的理论知识,对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为后期演奏做好铺垫。
(2)课程中对于学生的识谱认谱写谱等问题进行录音、视频、图片的方式进行提交,可以清晰明了的去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线上教学实践感悟技术教学优势】
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学生们延迟返校进行线上教学,对于这种实践演奏课程,一开始我认为很难达到正常上课的效率,对于网课的平台选择,我也对比试验多次,但经过了一段时间对网课的“磨合”,我和学生们也适应了这种网课方式,从回课效果上来看,做到了与线下上课同进度,学生演奏水平都有一定的提升。在钉钉中也有直播回看的功能,这样在学生们练习的易错点可以利用视频回看去反复改正,这一点是线下上课所没有的。
如此一来,在疫情现状下,学生在家里做到按时作业,日常练习。不只是没有落下功课这么简单,一来培养了学生的高度自律性,二来给老师录制作业时的反复录制,也培养了自我纠错,自我改正的习惯。

【学生心得与评价】
2017级音乐表班宋嘉:老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既加深了我们对西安鼓乐这个乐种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们音乐素养与演奏技能。理论方面老师利用ppt给我们讲解西安鼓乐的渊源以及乐器声部的配置,带领我们学习念唱书写俗字谱,实践方面老师会逐个听我们念唱,以及背谱演奏,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对我们个人音乐素养及技能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一个是念唱和背谱能够加深我们对乐曲理解与掌握,其次在演奏上也能够发现一些细节的不足,这对我们的演奏能力提高会有很大帮助。总之在疫情期间看到了老师课下的精心准备,也感谢老师对我们的付出。
2019级音乐表演班李雪:由于这次疫情的阻碍,我们采取了新的方法,网上授课,这也是有史以来,我见过最新颖的上课方式,虽然疫情阻挡了我们去学校的步伐,但是阻挡不了我们学习知识的热情,西安鼓乐这门课程承载了,老师们和同学们的热情,课程中赵老师带我们熟悉俗字谱,教我们演奏的方式与情感,赵老师的负责,对我们起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在疫情期间,不光是网络问题,还有各种的原因阻挡我们学习的热情,赵老师都一一为我们想出了办法,让我们能够再次感受西安鼓乐带来的乐趣。
2019级音乐表演班段兆轩:受疫情的影响下,暂缓返校,像这种西安鼓乐这类实践课却没有停止,老师利用了很多平台想了很多上课的办法,最后琢磨出一套自己的上课方案,对于我来说,我没有感觉到疫情在家的丝毫变化,依然是每天需要练琴,每天需要做作业,每天都得刻苦努力,老师也会对上课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虽然因为网络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同时演奏,因为地域问题我们没法在一个教室里,但我相信,返校之后我们合奏的默契一定比之前还要好。感谢老师辛勤的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