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部)、研究院(中心、所):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的回信精神,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学校拟筹备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赛,力争在本年度国赛中取得突破性成绩,现就相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和项目
1.我校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可报名参加。参赛人员(不含产业命题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年3月1日之后出生)。
2.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个参赛团队成员不少于 3 人,原则上不超过 15 人(含团队负责人);各团队须聘请至少1-2名指导教师(校内、校外均可);鼓励跨专业、跨学院、跨年级及跨校组队,倡导与学校职能部门协同合作。
3.拟参加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高教主赛道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以下简称“红旅赛道”)的项目纳入校赛环节,国际赛道和产业赛道不参与校赛。
二、参赛项目要求
1.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2.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和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取消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待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系统开放后填报)。
三、项目推荐
请各学院、研究院参照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赛标准(附件4),按照参加校赛复赛分配指标(附件1),制定项目推荐与培育工作实施方案,于4月2日前完成项目征集、选拔、推荐,选拔工作应组织专家小组对项目进行评审,专家人数不少于3人。选拔过程应重点考察项目的创新性、实用性、社会效益及商业潜力,确保推荐项目符合国赛评审要求。
四、材料提交
各学院、研究院在3月21日前将本单位创新大赛工作小组成员名单和实施方案(附件2)签章后扫描件发送至工作邮箱,并指定1名工作人员加入大赛工作QQ群(群号:1031929829),便于赛事工作沟通交流。4月2日前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项目汇总表》(附件3,按照推荐顺序排序)电子版发送至大赛工作邮箱。
五、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各学院、研究院要深入挖掘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充分依托成果转化、课题研究、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学生成果、校友资源(积极对接毕业五年内校友)、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资源,选育一批优质参赛项目。
2.专题培训。学校将定期开展专题培训,在大赛规则解读、参赛赛道组别选择、项目跟踪指导、经典项目复盘等方面开展先期流程化、系统化培训,并有针对性的对项目指导老师和团队核心成员进行培训。重点围绕商业模式优化、路演能力提升、项目亮点打造、申报材料优化等内容进行实操性培训。各重点培育项目至少1名指导教师和核心学生成员必须参与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未参加的视为放弃重点培育项目资格。鼓励各学院、研究院邀请专家开展院级培训。
3.组织保障。学校依据各学院、研究院完成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赛工作的质量,评选校级优秀组织单位,并将其作为 2025 年度绩效考核中创新创业类指标赋分的重要依据。
大赛组委会联系人:赵老师、薛老师
联系电话:85310329 邮箱:zhaorui@snnu.edu.cn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组委会
2025年3月19日